2021年,依旧是不平凡的一年。即便疫情再度来袭,我们仍然没有停止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与资料,记录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为了让学院式学术,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成立“乡村观察”调研基地,打造“校园+田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举办每年一度的“乡村观察”大学生返乡调研活动。通过农村暑期调研,把校园学习延长到田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关注农村问题、服务政府决策,促进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
“浓乡异彩”乡情调查小队由山东管理学院三名学子与青岛工学院一名学子组成,“浓乡异彩”寓意“浓浓乡村情,绽放异方彩”。2021年7月上旬,我们小队分批次前往威海市环翠区东山口村、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和西镇乡后沙成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我们小队以调查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土地使用情况、居民基本生活状况为主题,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0余份,撰写调研札记4篇,调研报告2篇。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调查团成员帮助村里的农户干农活。在村子里,年龄稍大一些的村民收入来源主要取决于农作物收成的好坏,收成好的年份村民们收入6-7万元不等,收成差的年份4-5万元不等。(王栋 摄)
图为山西省西镇乡后沙成村。每到下午的闲暇时刻,村中的老人们总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彼此的家常,讲讲出门在外的儿女,父母永远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崔慧敏 摄)
图为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东山口村。图中的老伯从自家的菜园中采摘归来,每日清晨,老伯都会带着新鲜的瓜果蔬菜来到集市上售卖,所得收入便是老伯和他老伴的生活费。(崔慧敏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村口。图中的小男孩与奶奶一起晾晒花生。村中的村民们多种植花生,通常情况下村民们会将刚刚拔出的花生晾晒在路旁,防止发霉生芽。村中的年轻人有的外出工作,有的在离村子较近的工厂中工作,为了挣钱糊口,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通常将孩子留给村中的老人照顾。(王栋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村中的许多面墙都有特殊的墙绘,图中的这面墙绘以“孝道”为主题,非常有教育意义。这些墙绘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村民们,也启示着我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刘轶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附近。夕阳落下,滚滚浓烟升起,为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丝工业化的气味。坐落在村子附近的工厂为许多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一些放不下老人和孩子的年轻人便选择在这里工作,他们一边务农,一边上班,收入渠道逐渐多了起来,生活也慢慢富足起来。(王栋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西镇乡后沙城村。调查员走进农户家中,了解村民收入问题,家中的老人年逾古稀,儿女在外工作,每逢寒暑假便将孩子送到乡下陪伴老人,年迈的奶奶不再耕田,收入来源依靠养老金和儿女。(刘轶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曹庄村。在村委会处设有供村民使用的娱乐设施,村中的基础设施虽比不上城市,但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每到傍晚这里便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刘璎瑶 摄)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西镇乡后沙城村。“抚琴端坐长廊下,一架葡萄满院香”。繁枝绿叶,弯弯的藤蔓缠绕在村民门前,“瓜果”也是村民的一项收入来源,培养瓜果的农户收入一般比种植普通农作物的农户收入略高,年收入在8-10万元不等,但付出的精力也只增不减。(刘璎瑶 摄)
通过这次访谈调研,我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部分村庄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推动当地特色种植业、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给人民的福祉。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这些村庄在基层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以党建为龙头、治难为攻坚,创新为亮点,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小队成员从书香校园走入山川湖海,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把小我融入到大我当中,追逐青春理想,释放青春激情,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