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与资料,记录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为了让学院式学术,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成立“乡村观察”调研基地,举办“乡村观察”大学生返乡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关注乡村、记住乡愁,服务政府决策。本话题文章为他们调研时写的调研剪影,现逐期推出,以飨读者。
团队简介:
扬帆起航队由29名学子组成,扬帆起航队济宁鱼台县分队由两名调研员组成:徐圣杰和鲍扬帆。2024年7月,调研员徐圣杰、鲍扬帆在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大薛村和王庙镇周堂村进行调研活动,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及挖掘红色经典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撰写调研札记2篇,调研报告2篇。
"行走中的感悟:历史、乡村与自然的深情对话"
鱼台县曾是脱贫攻坚全省重点帮扶县,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近年来鱼台县人民大力弘扬居弱图强、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稻改精神,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结合当地实际引进特色产业,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交出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好成绩。而谷亭镇和清河镇作为鱼台脱贫攻坚典型,是扬帆起航队乡村多个调研点中的重点地区。
清河镇周堂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浓厚。周堂村建村历史久远,村中原有庙堂。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战役——周堂地道战,亦名周堂战役。
图为周堂村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徐圣杰 摄)
图为周堂村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大堂。(徐圣杰 摄)
图为老师为当地小朋友讲解地道游击战,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孩子们对地道游击战有了深刻印象,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默默扎根。(徐圣杰 摄)
走出地道游击纪念馆,我的内心无比沉重。87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日寇步步紧逼,但周堂村村民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自发组建八路军游击队同日寇斗争。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换来了今日的幸福生活。解放后,周堂村民在废墟上重建了周堂村。村中的自修堂在解放后改造成了周堂小学,每到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在校园西侧祭奠先烈。烈士后裔也来到此处,捧土为坟,为亲人焚烧纸钱。
而现在,周堂村几易其貌,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安居乐业。在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两次大潮下,勤劳的村民们富裕了。富裕而祥和的生活环境当属来之不易,当年经历过地道战的老村民有人健在,说起周堂地道战,老人们满脸的凝重,周堂地道战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图为地道纪念馆外周堂村一隅,水塘养育了肥沃的稻田。(徐圣杰 摄)
图为周堂村村村口。(徐圣杰 摄)
图为周堂历史老石自修堂,用来警醒后人修心修德。(徐圣杰 摄)
图为临近傍晚的农田,水稻与杨木同地种植,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但独有一份乡村原野的静谧之美。(徐圣杰 摄)
鱼台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杞柳之乡”称号。清河镇被称为“鲁西南杞柳种植加工第一镇”, 是国内少有的大面积野水湿地之乡,土壤适合杞柳的生长,适宜的气候也利于编织业的发展。
图为调研员徐圣杰来到清河镇口杞柳产业(手编柳木工艺品)展示馆,该展示馆生动体现村民的手艺高超与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鲍扬帆 摄)
图为当地村民在清河镇杞柳厂制作的编织手工艺品,村民手艺巧妙,手工艺品精美,感悟当地民俗特色。(鲍扬帆 摄)
图为调研员在清河镇大薛村某农户火龙果种植大棚查看果橞。大棚为满足火龙果等热带水果生长要求,温度保持在38°以上。
图为大薛村另一农户的西红柿种植大棚,西红柿长势喜人,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也有小康收获的喜悦。(徐圣杰 摄)
图为调研员同当地第一包村书记(大薛村)及镇小学负责人交流,调研员查看当地包村扶贫乡村振兴的规划与成果,查看乡村振兴自建品牌。(鲍扬帆 摄)
图为调研员同第一书记与清河镇党政负责人交流,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史及奋斗史,并带领参观当地领头企业。
图为大薛村新材料网篷布工厂,该工厂为大薛及附近村落提供了近600个工作岗位,带领村民逐步实现小康富裕。(鲍扬帆 摄)
在本次乡村调研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乡村振兴的力量和自然的魅力。在周堂地道战纪念馆,我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为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漫步在周堂村稻田和人文景观中,我们领略了乡村振兴的成果,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在杞柳产业文化馆,我们见证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村民们的编织技艺令人赞叹。而在火龙果大棚和西红柿大棚,我们更是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和丰收的期盼。这次实践,让我们对祖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励着我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