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处首页 | 研究院首页 | 学校首页

机构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构动态 >> 正文

新书推荐 | 辛宝英著《乡村观察》

作者:   责任编辑:城镇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

 

名家推荐:

朴实的文字,鲜活的资料,记述了作者积淀多年的山东“乡村观察”成果,为人们认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山东农民生活、乡村发展动态,探索山东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桂新(著名人口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深入村庄与村民闲谈方式的田野调查,最能反映乡村社会的真实状况,不加任何包装的“方言”民语,真实可信。对于关切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人们来说,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佳作。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建院院长)

当下中国乡村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大变迁。作者以细腻、形象、动感的手法洞察了乡土中国日常生活的新变化,不仅给人以身历其境的感受,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陆杰华(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移民、大流动,中国乡村急遽变迁。《乡村观察》记录了转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作者四年调研的所看、所听、所思和所虑。本书从婚姻家庭、乡村社会、城乡迁移三个方面17个专题,考察和探讨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原貌展示巨变中的乡村社会,思考农民想什么?农民要什么?乡村的问题是什么?乡村振兴的路径应该是什么?

序言摘抄:

反观乡土,是归去来兮的回望。而直面乡土,则是沉实的观察。省察之间,必然投注了深长的思索,凝合了蕴藉的文化气象,汇聚了挥之不去的时代烟云。当第一次听辛宝英教授说要写一部 《乡村观察》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应是一本新乡土的写真集,是一个大时代的脚注。

回眸与观察,是思想的两个向度。在 《乡村观察》中的体现,便是历史意识和现实观照。

梁漱溟与晏阳初代表的20世纪中国乡建探索,所涉及或未解决的关于乡村的文化教育与文化复兴、农民的自我组织与管理、乡村合作事业与乡村工业建设种种,这些貌似陈旧的资源不但依旧散发其特有的思想魅力,层累着中国乡村实践的精神谱系,并且必然地成为当代乡村观察的历史回望点。

据我的了解,这也是辛宝英教授念兹在兹的乡村观察的史学基点。

承续乡建社会实践运动,20世纪 4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研究传统中国的巨作《江村经济》和 《乡土中国》。费孝通基于西学的认知方式和学理逻辑,以他特有的语言风格,构筑了中国化的乡村社会学结构。重要的是,他源于田野调查基础的本土文化研究,体小而容大,简明而深刻,奠定了民族性本土学理范畴。他既能够移位反观,以他者的视线观察自我,又能够距离感知,以陌生化的方式在熟识物中获取新知。同时他有意识地抽离自己,以虚拟的外来人观察这个 “熟人社会”。

依循这样的学术史认知,辛宝英教授的乡村观察,就是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理念,作为新乡土文化和乡村振兴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回望点。

新的城乡关系背后,是一个波诡云谲的社会文化长卷,产业态、精神态、众生态,从个人到社会,从婚姻到家庭,流动的新城乡,重建的新乡土,都存有无量的新影像、新观念,欣喜和离愁之间,向往与失落之间,言语无法穷尽,笔墨无以尽录。但是,保有敏锐的学术直觉力的辛宝英教授,持续多年,不捐繁杂,倾力所作的正是这项对于新时代乡村的观察与研究。

新乡土的眷恋,常常形于文本上的 “乡愁”。而浅淡的乡愁,又常常只是衣锦还乡者虚荣和漂浮的寄托。作为新乡土的观察者,辛宝英教授绝少矫饰,她是乡土文化温情的批判者,也是新型乡村赤诚的建设者。因为抱有对新乡村建设的热切,她并不掩饰对乡土痼疾的冷眼。这也是她生活中真实的个性。

《乡村观察》是新乡土的田野调查,她以齐鲁大地为采集样本,扫描这块深厚农业文明中成长的现代乡村群,拓印真实的发展痕迹,记录乡民的精神生态,展现特定时空下的乡村意境,还原正在进行的社会变迁和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互映。温暖的现场感,记录的是明天的历史文献。

——耿介耳

 

扫一扫 即刻阅读

微信读书

17652

 

扫一扫 即刻购买

京东自营

内容摘抄: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研究《乡土中国》时,中国乡村基本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整体来看,当时的中国也确实是乡土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手段,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安土重迁,以农为主,世代定居。迁移是非常态,是特殊时期被逼无奈的事情。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孤立和隔膜的聚居村落以及熟人社会的特征。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对于周遭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是对具体的人和物的熟悉,还没有抽象出普遍的原则,或者化为一种可以传递的普遍知识。

当前的中国乡村已然不再是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中国乡村正在发生剧烈的变迁。全球化背景下,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变迁、大移民、大流动。乡土中国的中国人也就是乡下人,慢慢地从“土”里拔出来,抖抖身上的泥土,向城市进军。他们和土地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种地不再是他们最普遍的谋生办法,进城打工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从土里拔出来的人,各自营生,走向四面八方,散落在天涯海角,从熟悉的社会走向了陌生的社会。农村社区的“熟悉”也在向“陌生”转型。社会的流动,使血缘让位于地缘;熟悉让位给“陌生”;“古道热肠”让位给 “冷漠”。然而那些更内核的东西,比如民风民俗、人们的观念、交往方式、社会结构,似乎又没有相应地发生变化。“乡土”社会已成了远去的历史,但还有着一个影影绰绰的尾巴。这个尾巴,一时半会儿还会存在。

目录:

导言 观察新乡村

婚姻家庭

昂贵的婚姻

与父母分家

女人说了算?

逃婚与离婚

赡养与孝道

乡村社会

面子大于天

人情不好还

纠纷咋解决

年节与磕头

宗祠与祭祀

村里的光棍

乡贤来治村

流动之殇

爸爸在远方

老年人种田

养老的出路

无农的村落

乡村的变迁

乡村振兴

乡村独特的功能

乡村发展的困境

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的策略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辛宝英,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任山东管理学院工会理论研究院院长,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所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工会论坛》主编,兼任山东省工人运动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人口发展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研究、工会与劳动经济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基金项目十余项,在《中国人口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著有《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和《人才振兴——构建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体系》(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多项成果获领导批示并被政府文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