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处首页 | 研究院首页 | 学校首页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让莘莘学子关注乡村,记住乡愁——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乡村观察”大学生暑期返乡调研剪影(一)

作者:王艳   责任编辑:管理员  信息来源: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08-31  浏览次数:

为了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与资料,记录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为了让学院式学术,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成立了“乡村观察”调研基地,打造“校园+田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乡村观察”大学生返乡调研活动。通过返乡调研,把校园学习延长到田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关注乡村、记住乡愁,服务政府决策。2018年的7月至8月,研究所调研学子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田野课堂向农民求真知,从实践中学习,进一步了解真正的农村。他们用双脚丈量田野,用访谈发掘历史,用理论勾连实践,用实证回答问题。以特有的韧性完成了本次调研活动。本文是他们调研时写的调研感悟,现逐期推出,将给大家展示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事实”。


调研人员:山东管理学院 王艳

调研地点: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邓庄村

调研心得:

参加此次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暑期调研的地点是我的老家,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邓庄村。说来惭愧,若不是这次返乡调研,我都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县城里住,期间回过两次老家,一次是老奶奶去世,一次是爷爷去世。记忆中的老家村口有棵槐树,还有一口井,人工按压的那种。不过这是好多年以前了。对老家的印象与其说模糊,倒不如一无所知来得真实。

从我们县城也就是我住的地方到老家车程大约一个半小时,老家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住的地方,所以调研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我采用访谈的形式,到村民家里与村民们聊天,听他们讲讲家长里短,当你认真倾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们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将他们的心里话告诉你。这次调研,像是我透过一个窗口,有幸得以窥探中国农村。

     

村里的道路都是油漆路,个别村民家门前是土路,路两边种植的都是玉米,我问村民为什么不种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呢,他们说,现在家里的劳动力(30-50岁的男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土地都扔给老人或者是没有外出打工的女人了,种玉米简单也省事,种别的麻烦。村里大多都是砖房,很少见土房子,政府还给修了小广场,供村民们休闲娱乐,晚上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出来乘凉。村里有卫生室,垃圾桶,基础设施都很完善,路面上也很干净,是新时代农村的样子。

undefined

在调研中有几点感触很深,一是我们村新修建的小学,比我们县城里的一些学校修的还好,暑假没有开门,我就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了一圈,操场很大,我仿佛看到了下课后孩子们在操场上展露的笑颜。听村民们说,这是政府拨款修建的,辐射周边4-5个邻村,邻村的孩子都在我们这上学,热闹,也有生气。村民们说起来一脸的自豪。孩子们能上个好学校是家长们最大的希望,从村民的言语中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们村政府重视教育,村民们也重视。 二是我们村排水设施很完善,前几天下大暴雨地里都没有淹。灌溉做的也很好,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口井,听村民说是村里扶贫项目,政府出钱修的,修了几十口井。三是村民们“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买房子,买车还是没有钱,买不起。由这个话题聊到了农村结婚收的彩礼钱,彩礼钱是按斤称的,男方给女方家称6斤6两的100元现金纸币,大约20万,因为费用高,村里有8、9户到了适龄年纪的男孩娶不上媳妇。

这次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都一一克服了。一些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专业名词不理解,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给他们,有时候举个例子,换个说法。还有村民不配合,不知道什么叫调研,我就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说,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通过调研,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一个不同于我所认知的农村,一个不同于报纸书刊上报道的农村;我学会了如何去跟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如何更好的表达,去理解他们,感同身受的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为从小不在农村住,我对农村的了解很少,一直觉得中国所有的村庄都大同小异,直到我真正走进它,我才发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不同,它虽是中国万千村庄中极其普通的一个,但它却可以代表中国万千村庄的现状与发展,它的确有发言权。它不完美,但它一直在进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希望日后我能强大起来,为我的乡村做点什么,为我的国家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