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处首页 | 研究院首页 | 学校首页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视角 >> 专家视角 >> 正文

农村改革40年——十大明星村庄

作者:   责任编辑:管理员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新媒体   发布时间:2018-12-24  浏览次数:

01 小岗星火燃九州

谁也不会想到,小岗农民的创举,却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场伟大变革的前奏。这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就是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由这场变革带给整个世界新格局的今日中国的豹变!

人类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浪花”,却在酝酿着一场巨澜壮阔、翻江倒海的大潮,让人们无法忘却,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1978年年末的一个寒夜。一间极其破旧的农舍里,几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聚在一盏煤油灯下,他们用低沉的声音表达着各自的坚决,最后以“立誓为盟”的形式,用18枚朱红的手印,“画押”了一份“包干到户”的“中国农民宣言”。

这一声惊雷源自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世纪70年代末,整个中国都在搞公社集体经济,“包干到户”是绝对的“红线”,是公认的资本主义,碰不得。然而小岗人就这么做了!他们敢为人先的故事被写入了中共党史。

02 勇立潮头看华西

华西是一个有点“神秘”,也极具吸引力的地方。每天,在标志性的塔群和别墅群间、328米高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里、金塔上、万米长廊下、博物馆中、农业园里、报告厅内,前来“取经”的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这个村,40年来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旗帜;

这个村,40年来大胆尝试、长盛不衰,赢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

40年前,当距这里300多公里外的小岗村毅然决然地实行“大包干”时,这个村却坚持走集体经济之路,此后屡创中国农村发展奇迹。

这里就是“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一个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称道的“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和“不简单之地”。

03 韩村河里流金波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甘愿用一生的心血,去标注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忘了自己,却被集体铭记;有这么一群人,共产党员是身份,是荣誉,更是肩上的担当、心中的责任。

提起韩建集团党委,要从40年前北京城西南50公里的一个村子说起。彼时的韩村河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家家住着茅草房。40年后,这里却成了家家住别墅、全村共富裕的“京郊第一村”。

40年的韩村河巨变,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40年来,韩村河村在田雄和田广良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实现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把一个村级建筑队发展成为国家特级资质大型企业集团;把贫穷落后的韩村河建设成为公共设施齐全、产业蓬勃发展、户户别墅楼房、人人安居乐业的“最美乡村”。

04 裴寨精神耀太行

13年来,裴寨人接过“愚公精神”“红旗渠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的火炬,孕育出“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的裴寨精神,用奋斗、担当、奉献续写出太行儿女的新传奇。

13年,意味着什么?

对于亘古矗立、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而言,不过历史长河的一瞬。

对于山下的河南辉县市裴寨村来说,却是一次跨越时代的新生。

13年来,裴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裴春亮的带领下,削山建村、凿石引水、建厂兴业、拆房建棚……让昔日只有595口人、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省级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了11800口人、人均收入1.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05 官桥八组迎蝶变

40年来,官桥八组从崎岖的山路出发,在世代耕耘的田野上,改革创新、摸索前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农民亲手铸造的一部传奇!

一个只有3.8平方公里的小山沟,却成为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引得人人向往;

一座只有57户、243人的小村落,却创造出人均近300万元的资产,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样板;

40年前,这里的农民还吃着返销粮、住着土坯房,没产业没家底;40年后,这里的农民个个住着别墅、人人拿着工资,社会福利一应俱全,日子过得比城里人更逍遥。

它,就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第八小组。

06 西部海龙再腾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宽阔的广场上,男女老少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坝坝舞”;广场周边,宽阔的街道两旁,房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幢幢联排别墅错落有致,一片片厂房仓库整齐划一……

经过17年的发展打拼,海龙村共引进企业200多家,经济总产值达40亿元,上缴税利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文明村”和“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区”等殊荣,并于2017年获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外界为海龙村起了个名头“中国西部的华西村”。

时值深秋,海龙村村民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画卷中,海龙村——这个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小村庄的注脚,格外醒目。

07 村美业兴得利斯

改革开放之初的西老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高产穷队”,正所谓“穷则思变”,这里的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现状,选择了“首吃螃蟹、勇敢探路”。

这是一只在诸城乡村远近闻名的“金凤凰”,不靠市区和城镇,没有矿产和美景,然而全村2800口人90%实现了在本村就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87元。

这是一个“村企融合”发展的幸福新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又保留了传统村庄“居住独门独院,出门熟人社会”的乡土气息,村民普遍缴纳社保,就地享受着完全市民化的生活品质;

这是一处在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星村庄,从西老庄村到得利斯村,伴随着“但愿人长久、相伴得利斯”这句广告语,为世人熟知,催生了农业产业化这一宝贵经验

08 农旅融合兴鲁家

数据显示,去年,鲁家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561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33万元,村集体资产竟高达2个亿。仅三年时间,村民的股权增值近53倍。难能可贵的是,借用美丽乡村的支点,鲁家村撬动了20多个亿的投资。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舞台涌现了大批明星村:他们中有些是凭借政策的扶持,巧借东风扶摇直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而又有一些,是在波澜壮阔的工业化浪潮中,敢于吃螃蟹,抓住了发展先机,率先致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传统的明星村在新时代不可复制,中国乡村的发展亟需一些以农旅融合为内涵的新典范。

论资源特色,这里既无名川大山,也无名胜古迹;论区位条件,优势比其显著的不胜枚举,可短短五年,它愣是从一个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负债150万元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享誉全国的小康村。

09 南庄克难焕新生

陶瓷总部基地所在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村,早在清朝便已“走红”。这里是清代探花罗文俊的故乡,也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村落“活化石”。

在广东佛山,无论在哪,只要随便拦到一辆出租车,说要前往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司机保准熟门熟路地将你带到目的地。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在陶瓷业界可谓赫赫有名,汇聚了国内外多家知名陶瓷企业的决策、研发及销售总部。然而,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字头”的基地,竟在一个村里。

一条罗元环村河把南庄村隔开两边,一边是摩登前卫的陶瓷总部基地展厅和写字楼,一边是古朴静谧的乡野民居。现代与传统相互辉映,也浓缩着南庄村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从勇开先河快步迈进工业化阶段,而后又历经发展阵痛艰难转型,到如今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南庄村在开拓与传承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发挥自身资源禀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振兴之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具有珠三角鲜明烙印的生动样本。

10 西北乡村数前进

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以一部《中国的西北角》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当年西北的贫困和落后让世人震惊。时光荏苒,改革开放40年,再看中国西北角,黄土地早已不是范长江笔下的那个西北。

40年来,前进村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依托前进牧业科技公司,一幅幅秀美画卷正在激情绘就,展现出乡土中国充满活力的景象。如今,前进村村级经济收入达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荣誉。

40年辉煌巨变,皆因改革开放铸就。前进村原本与中国西北角的千村万落一样平常无奇。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于前进村“两委”抓住了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掀开了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崭新的一页。